炮灰攻今天也在养夫郎 第59章

作者:轻临镜 标签: 情有独钟 甜文 穿书 马甲文 HE 穿越重生

近日一直有迅箭马来回不停在南边和京城之间,就是为了及时将南边的灾情及时送到京城去,迅箭马速度快,从南边返回京城只需八日时间,硬生生将路上花费的时间缩去了一半。

“不过可得伪装一番。”宋泊道。

保不齐这迅箭马中就混有之前的贼子,万事都需小心。

江金熙坐到书桌之前,先把这封信抄了一份下来,随后又写上一封家书,把抄好的信夹在其中,如此伪装起来如果不细看,只会以为江金熙思乡心切,写了两三页纸。

之后又有几批从京城来的物资,这个水灾也算安然度过。

九月头,迅箭马从京城拿了信回来,是江丞相写的,江金熙在信里写了春节才回去的事儿,可把江丞相气够呛,单看字都能抿出江丞相是带着气写的,笔锋锐利,看着就气势逼人。

不过好在南边的事迹传了回去,皇帝赏了镇河将军所带队列中的所有人,江金熙在其中,自也得了皇帝的赏,江丞相看在皇帝的面子上,只说等江金熙回去再教训他,却也没提要喊人抓他回去的事儿。在信的后半截江丞相还写着,送回去的证据他会派人细查。

与信一块儿来的还有一张银票,江丞相说这是皇帝赏给江金熙的,便寄来给江金熙用。

江丞相只拿了小部分的银票,剩下的大头还放在丞相府中,在村中生活不宜露富,容易遭他人惦记,江丞相一合计五十两应该够他们花半年了。

“你还有铜钱吗?”江金熙微踮脚尖,在宋泊耳边轻声问着。

迅箭马这一来一回可是辛苦,确实需要给他一些路费钱。

宋泊从怀里拿了钱袋交到江金熙手中,钱袋中有一些碎银子和零散的铜币,江金熙想赏多少完全随他心意。

江金熙从钱袋中拿出五十文交到迅箭马手中,迅箭马倒也没客气,说了句“多谢江公子”就把钱收了进去。

水灾将家中银钱花去差不多,虽说江金熙现在得了银票五十多两,可钱庄不知何时开门,这银票现在也只是张纸罢了,江金熙帮宋泊省着钱,不敢一下给太多,一月多没有赚钱,百书阁也不知道何时开店,这往后的开销还得先靠着这些碎散银子和铜钱度日。

迅箭马未久留,收了钱就离了宋泊家,灾后重建是工人的活儿,他们这些士兵只会在近里村再待上半月。

等迅箭马走了,江金熙才手里攥着银票,想找个位子藏起来。

五十两不是小数目,可得好好藏起来。

见江金熙琢磨着藏钱,宋泊忍不住笑道:“这五十两银票一来,你可就是我们村中的小富豪了。”

“那你可得帮小富豪想想藏哪儿比较安全。”江金熙道。

宋泊家中的家具多是木质的,被水一泡都腐去不少,现如今还能撑得住,等以后赚了钱可得把这些家具一通换了,不然保不齐哪日睡在床上一个翻身就把床给压塌了来。

“我瞧着还是先放衣柜吧。”宋泊道。

江金熙也觉着衣柜好,就把银票塞进他的一件旧衣服夹层中。

常乐围在两人脚边转着,两月过去它又长不少,已然有了田园犬的风貌。

江金熙弯下腰插着常乐的手臂把它抱起来,而后指了指他藏着银票的那件衣裳,嘱咐着常乐,“常乐,你可得瞧好了,要是有人来翻这个,你只管咬他。”

常乐瞪圆了眼,像是听懂江金熙的话又伸长脑袋用鼻子闻了闻那件衣裳,把宋泊和江金熙逗得哈哈直乐。

夜渐渐深了,天上高挂着星星,卧房中点着蜡烛,两人就着卧房内的长桌,吃着简单的晚餐。

现在还在灾后期间,百姓们都忙着家中事务,没多少人会出来摆摊,这些个蔬菜还是宋泊今日运气好,出去挑水回来时遇见一个阿嬷,阿嬷篮子里装了些耐淹的蔬菜,宋泊一阵好话说下来,阿嬷才同意卖他一些。

江金熙一口青菜一口干粮,倒也不觉着磕碜,村中生活就是如此,他既然已经决定待在村中,便得适应这般生活。

只是这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做,实在噎人。

宋泊递了水过来,还喊他慢些吃,“你的侍人青桥没与你一道来呢?”

“当时出发得急,青桥又什么都不会,来这儿没甚么作用不说还容易被染了疫病。”权衡利弊之下,江金熙便决定让青桥待在府上,别与他一块儿折腾。

当时青桥还倔着要与他一块儿来,要不是他用了主子的威信,还压不住青桥。

“不过爹爹信中写了,青桥过些日子便会到村儿来。”江金熙道。

“如此好啊。”宋泊说:“离明年二月不过五月,我忙于读书难免会疏忽你,有青桥在我也放心些,能陪你解闷还能让你过得舒服些。”

想考科举不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,若要一心投入读书当中,定然会有顾及不到江金熙的地方。

“无妨。”江金熙倒不在乎这些,读书本就是件需要举全家之力支持的事儿,宋泊读书他便在一旁看医书,如此想着也别有一番滋味。

“得郎如此,夫复何求。”宋泊道。

江金熙笑着说:“我们还未成婚呢,怎么就得郎如此了。”

“这只是时间问题。”宋泊跟着一同笑道。

既然青桥要来村里,那断不可能与他们同住一屋,在卧房便上搭个偏房便成了重中之事。

只是现在实在不好找人,就算喊杨绘帮忙,也没有人愿意来,所以建偏房这事儿只能暂时搁着。

百书阁不知道何时才会再开业,秦闻说开业会派人来告知他,宋泊这才安了心在家中读书。

花去两月时间,留给他读书的时间又少了不少。

宋泊坐在书桌前,一页一页细细读着,江金熙便搬了把木椅子坐在窗边看着医书,卧房内只有时不时的写字和翻书声,显得静谧和谐。

“宋叔叔!”忽然,院子外头传来孩子的声音,仔细听来是李会书的声儿。

宋泊放下手中的毛笔,江金熙也把医书放了下来,两人一同到卧房外迎接,是李五一家来了。

常乐趴在院子里,动作比宋泊和江金熙还快上不少,它对着李五一家吠叫,把李会书给吓了一跳,直到宋泊喊它停,它才停下来。

“真是条好狗。”李五夸着,养狗就是为了看家,一只狗若是见着陌生人都不吠叫提醒主人,那还有些什么用处。

宋泊快走两步迎了上去,同时口中问着,“李兄你怎么来了?”

“这不是水灾过了,来瞧瞧你。”李五喊阿篮把手里的东西交给江金熙,而他则揽着宋泊的肩膀往屋里头走,“也是多亏了你,喊我们注意防范水灾,我们这才备了干粮安稳度过。”

李五想起当时的大雨仍旧是一阵后怕,若不是他听着宋泊的话,寻思着放着干粮也能久放买了不少,不然这两个月非得饿到啃树皮去。

“也是运气好,猜中了。”宋泊看着阿篮手中的东西,说:“来便来,带什么东西,现下大家都不容易,人到了便好。”

“就是呀,我们也不缺什么的。”江金熙跟着宋泊的话往下说着。

“那不是买的,是阿篮先前做的熏肉,还有一些,就带来给你们尝尝。”李五道。

听闻是阿篮自己做的,江金熙这才同意收下熏肉。就算他未去集市也知现在的物价定然飙升不停,李五家只是寻常百姓家,在这时候花大价钱买熏肉给他们,江金熙是绝对不会收的。

宋泊猜想江金熙应该进行了一番利弊分析,他也是家中一员,既然他收下了阿篮的熏肉,那他也不会出言阻止。

第82章

九月十日,林武玉派了人来寻宋泊和江金熙,昨日镇上办了个集体悼念会,为在水灾中逝去的人点了孔明灯,放了安魂船,今日说是京中赏赐来了,要奖赏在水灾善后工作中做了突出贡献的人。

宋泊和江金熙的名字赫然在内。

来人唤了辆牛车来,现在这个情况不适合叫马车,会寒了百姓的心。

既要去镇上,江金熙便想着把银票拿出来,没准能遇上哪家钱庄受损较小,早早营了业。

家中东西要换的很多,江金熙首先想着把宋泊的书桌给换了,那书桌被水浸了去,四条立地的腿站不稳,写字都会摇摇晃晃,宋泊还是在其中一条腿下垫了些破布,这才勉强维持住了平衡。

衙役等在院子内,问:“宋公子,可好了?”

宋泊守在卧房门口,瞧着江金熙把银票揣进怀中,这才答应着,“好了好了。”

路上,衙役拉着缰绳驾驶着牛车,没想到衙役干起这活还挺得心应手,驾驶得不比专业赶牛人差。

索性闲来无事,宋泊便与衙役搭起话来,面前这个衙役他有些眼熟,前头办案子的时候瞧过他,水灾搬人也瞧过他。

“这位官差如何称呼?”宋泊问。

衙役是贱役,称不了官老爷,可到底是为了县衙工作,宋泊便选了个折中的称呼。

“我名为赵天,宋公子您唤我名字就是。”赵天说。

宋泊瞧着赵天比他年长几岁,便以“赵兄”唤他,“赵兄可是曾驾过牛车?”

“此话怎讲?”赵天扭头过来,问道。

“这牛看似憨厚,实则跟驴差不多倔,你能不用牛鞭便让牛儿悠悠往既定路线走,应当是有技巧的。”宋泊道。

“宋公子好眼力。”赵天回,“我曾在村里赶了十几年的牛,赶牛对我来说可是再简单不过了。”

这般说来赵天曾是个农户,而农户为何想不开做了衙役,想必是家中出了大变故,急用钱才选了这条道路。

衙役的工钱由县衙发放,传福镇是南边沿海城镇之一,水运发达,每年县衙挣的银子不少,故而不会苛责衙役,在恒国所有衙役薪资之中,传福镇衙役每年得的工钱也算在前列,因此虽然衙役是贱役,但还是会有很多缺银子的人想当上衙役。

“宋公子和江公子这次可是遇着好事了。”赵天道。

“此话我听不太懂,请赵兄明说。”宋泊道。

赵天作为县衙中的衙役,知道一些内情,他边赶着牛,边说道:“京中赏赐下来,县老爷贴了张红榜,榜上人名几十,您俩的名字就在其中,能分得京中赏赐呢!”

恒国国泰民安,中央金库丰盈,遇到此番大灾,救助银少不了,奖赏给有功之人的银两也少不到哪儿去,赵天不知道具体数儿是多少,却知道县衙里进了几箱东西,救助银与奖赏银加起来,有七个木箱之多,粗略算来估摸着有几千两,几千两就算只分出一千两来奖赏,榜上几十人还未至百,每个人也能分得十两往上。既得了赏钱又得了官府的赞赏,这名声散出去还能赢得百姓好感,这何尝不是件天大的好事?

宋泊懂得其中道理,本来他只是想救人,现下被县衙赏了,还得一些好声望,对他的科举之路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。

“看来你的银票只能收在怀中下次再用了。”宋泊脑袋一歪,在江金熙耳边轻声说着。

江金熙轻点脑袋,“那也好,碎银子方便。”

牛车缓缓驶进传福镇,至县衙大门口时,宋泊瞥着县衙左墙上贴了张巨大红纸,红纸由四小张拼成,上头用黑色墨水写了不少人的名字。

“赵兄可否先停一下,我想瞧瞧那榜儿。”宋泊说。

“自是可以。”赵天一拉缰绳,牛哞了一声,停下步子。

宋泊先一步下车,随后抬手牵着江金熙下来,两人并肩走到红榜前,离得近了才发现这红榜不止写了人名,还简略写了大家受赏的原因。根据贡献不同,名字的排列顺序也有所不同,江金熙的名字排在前头,红榜前还有个眼熟的吴末,想来前头的人名应当都是大夫。

宋泊的名字就排在后列一些,因为他只出了苦力。

如此安排起来倒也合理,想必每个看着这个红榜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异议。

看了榜,宋泊和江金熙进了县衙,县衙经过一番休整,已经有了往常的样子,院子里已经站了不少人,应当都是红榜上有名之人。

刚进院子,江金熙就见着两个眼熟的人,他出声打招呼道:“宋师祖、吴兄,你们也在。”

吴末和宋师傅正聊着天,听着江金熙的话,他俩都停了嘴,吴末道:“我正与师傅说着你什么时候到呢。”

吴末和宋师傅在水灾以后没少救人,自然也在受赏的行列当中,只是他们早些时候看榜,却瞧着江金熙的名字在上头,心底儿有几分惊讶。江金熙是江丞相哥儿的事他们有所耳闻,前几月一列车队带了人上京,他俩还以为江金熙入了京便不会再回来了。

“这位是便是宋泊了吧?”宋师傅瞧着宋泊说道,他其实没有见过宋泊,但宋泊与宋茶栽的眉眼有几分相似,所以宋师傅才这般猜测着。

“宋师祖好,吴兄好。”宋泊不知怎么称呼他们,只能跟着江金熙唤着,还行了礼。

之前一直听着宋茶栽与他说宋泊转好的事儿,现下宋泊的名儿也上了红榜,宋师傅才相信宋茶栽说的话。

“此处也没地儿坐,等受了赏,咱们再上饭馆里聊上一会儿?”宋师傅说。

“那自然好。”江金熙应道,许久未见宋师傅,江金熙还有些想念他,毕竟他的医术能进步这么多,都是多亏了宋师傅的书籍。

钟御医看过他带回去的医书,就连钟御医这种行医几十年的老大夫看来,那书也是十分好的,医术不比其他,基底打不好,想在上头盖房子只能是白日做梦,而宋师傅的医书标注细致,正适合初学之人打好地基。